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

【推薦序】踽踽獨行於濃霧滿布的山路上─謝英俊




【本文為《游擊造屋: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》一書推薦序文】

文/ 阮慶岳(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教授)

這是一本有價值、也相當好看的書。

但是,這本書是在寫謝英俊,所以特別不容易寫。因為謝英俊看起來簡單直接,其實他的作為所涵蓋的意義及層面,皆相當廣泛深遠,很難真正弄明白,因此當然很難寫清楚。

作者寫得很完整迷人,尤其能用記事體的方式,清晰敘述出謝英俊的建築作為,以及其意義與困境所在。開頭的整體論述謝英俊,尤其脈絡清楚也深入,是理解謝英俊的理想閱讀文章。


作者是我在實踐大學建築系時所指導的研究生,當時他無心插柳地接觸了謝英俊的工作團隊,沒想到越涉入越深,終於以親身投入的觀察實錄,寫出來這本以畢業論文改寫的完整書籍。就如他以戲謔自稱「都市飼料雞」的姿態,一步步隨著謝英俊團隊在汶川大地震後,穿梭於災後的家屋重建工作,同時以著迷人的敘述語調,半帶著淡淡自嘲的無奈幽默,為我們記錄謝英俊團隊的一段工作實錄。

作者一邊側著寫謝英俊,一邊帶著我們探入到謝英俊神秘的工作團隊內裡。整個書寫有如章回小說般詳實與生動,敘事者的角度與口吻抓得很好,彷如無心涉入一場宏大戰爭的小兵,在真實的介入、觀察與自我改變後,清晰也誠實地對世界做出心路歷程的敘述,其中有著觀看、思索並兼而自省的意味。

這本書並不意在美化或聖化謝英俊,也不意圖具有學術實證與絕對客觀的基礎,反而是以第一人稱的直接記錄描述,以及相當真實迫人的主觀態度,揭開外界對謝英俊有時美化的憧憬想像,或是某些蓄意的揣測質疑。作者對於參與的眾多人物與日常大小事情的細膩描述,讓我們逐漸觀看到一幅真實也辛苦的建築勞動形貌,謝英俊則以有如行者的孤獨身姿,在我們輕快也沈重的閱讀過程中,走入我們的思維腦海裡。

這本書敘述的主要重點場景,是羌族所在的楊柳村。我在施工過程曾到現場一次,回來也寫了些敘述,這裡列一些作為補充:


二○○八夏日謝英俊雄心入川,以蓋十萬戶震災家屋為旨志,意志行動皆風風火火。二○○九年終估量一下,數百戶已是盡頭。回首再看去,忽然明白權力者與真實居民,原來各有其想像與計量,非如蓋屋者所思所想的單純。 
由謝英俊主導川北茂縣羌族楊柳村的家屋重建工程,總共約五十來戶,兩層樓加一個暫作儲藏室的閣樓。村子本在更高處的傳統羌寨,因為地震時破壞嚴重,不得不遷村重建。新建的村子基本上依循傳統形式,最大的改變是結構主系統,從木柱木樑改成輕鋼架,原因半是工業化的時代浪潮,也是考慮日後抗震效能。謝英俊簡化施工難度與程序,讓村民可以動手蓋自己的屋子,避免對大型機具與專業工人過度依賴,充分運用在地的勞動力與材料,在標準規格的統一裡,有著差異施作的繁複與美麗。 
然而,其他零星作為的阻力不斷,產官學皆有橫阻者,居民蓋屋款項亦難收取,前方戰線受阻、後勤補給斷線,只能四處游擊尋找新獵物,說四面楚歌應不為過。謝英俊的特殊處,恰恰在於他的執著與樂觀,以現代主義為本的建築作為模式,卻能逆反現代性所引導的方向。他一人往著所謂的落後、不現代、不文明的去處走,譬如在日月潭邵族部落、或楊柳村羌族部落的作為,不僅無怨無悔,甚至還相信此方向必有桃花源歸處。但是,這樣以信仰與愛為出發的建築作為,並不如想像來得容易,其中艱苦、挑戰與辛酸兼有,矢志投身時所暗示餘生皆可為此的莊重態度,一年半後卻是某種落寞與孤寂的繚繞。


謝英俊的作為影響仍在發展與發酵,還不到真正做定論的時候。但是,這一本書的出現,讓我們可以從一個極度真實的視角,來重新觀看與思考謝英俊的意義。更重要的,是讓我們看到一個單一建築師的信仰與作為,卻能引發起我們對現代建築的質疑,以及撼動我們對於現代文明的意義與價值,究竟何在的認真省思。

--
【新書發表會】

建築行者的戰場
--《游擊造屋: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》新書發表會

時間:2017.1.20(五)  19:30-21:30
地點:永康人文空間(100台北市中正區信義路二段2073樓)

與談者:
謝英俊(建築師)
阮慶岳(元智大學設計與藝術學系教授)
廖惟宇(《游擊造屋》作者)


--



 《游擊造屋:參與謝英俊512四川震災重建紀錄
   作者/廖惟宇

   書籍規格/17 x 22 cm│裸背平裝(書衣可展開為海報)│272 頁
    ISBN/9789869331555

  →博客來  →誠品網路書店

   *本書獲12月誠品選書
  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